您现在的位置: 新生儿溶血疾病 >> 成功案例 >> 正文

30秒看完大爱如天,了解真实的东方圣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3-4-15 13:08:39

我们要像蚕一样,将最后的一根丝都吐出来,贡献给国家。——林巧稚

《大爱如天》是“中国科学家系列电影”的开篇之作,由韩启德主席题写,钟南山院士与宋南平书记亲自担任顾问。

由国内著名导演高力强,医院档案室林巧稚大夫生前档案,所编导的一部真实人物传记纪录片,由老艺术家宋晓英、徐箭、曹卫宇主演。这部影片于年上映,由于是一部纪念题材的公映片,故而知名度很小,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优质程度,《大爱如天》被誉为:“医学生必看”影片之一。

林巧稚剧照

而我认为,这部影片应该人人皆观影一次,一方面是可以了解这位一生未嫁,却迎接了五万多新生命,以一己之力将中国新生儿出生率提升了百分之五百的“万婴之母”。

而另一方面,还可以学习到什么叫做爱岗敬业,一生只做一件事。

《大爱如天》的主要剧情就是记录了林巧稚大夫的一生,如何从厦门鼓浪屿一个平凡家庭的小女孩,一步一步成长为上世纪中国医学——妇产科学界的神话。

影片主要挑林大夫生平事迹之中两个案例:

抢救一名叫乔淑梅(原名焦海棠)的妇女的第五胎,由于乔淑梅之前已经连生四胎,但是都因为发黄夭折,这位女士不得不写信,请求当时深受崇敬的林巧稚医生救救这第五胎。林巧稚大夫在收到信之后,就彻夜难眠。因为看到信的那一刻,林大夫就基本上已经初步判断,是新生儿与母胎产生溶血反应,导致黄疸,故而发黄而死。了解病情与拯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因为在当时,国内关于相同病例,存活下来的案例压根没有,即便是国外,也十分罕见!林巧稚为了如何抢救这个孩子昼夜难眠。最后不得不婉拒。而医院这边,在十五床的高龄产妇却发现子宫内细胞高度增生,怀疑是宫颈癌,其他主治医生都建议切除子宫防治癌变,但是林大夫决定慎重对待,继续观察,最后林巧稚大夫以精湛的艺术与博爱的心胸攻克了这一罕见病例。数年之后,国际医学界确认高龄产妇的罕见病例是脱膜瘤!医院的事情后,林大夫依然放心不下乔淑梅的情况,最后还是让她来到了北京协和,在林巧稚大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医术面前,乔淑梅的第五胎得以存活!

观影之后,我被林巧稚高尚的品格、严谨的科学态度、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深深打动了,上网查询后,发现这部电影的观看率低到难以想象。这样的绝佳影片不应该被遗忘,林大夫这样菩萨一般的人应该被铭记。于是,在我写完林大夫之后,决定在写一篇关于《大爱如天》的文章。一般的纪录片影评皆是从故事本身或者人物本身去书写的。但是这样实在太浅薄了些。

故而我决定从影片的表述手法、心理变化、文化传承三个层次出发,深度解析这部佳作的独特魅力,从不一样的角度去见解“万婴之母”林巧稚。

01、表述手法:插叙的手法,不但不断为剧情增添看点,让剧情饱满,毫无“尿点”,同时让影片更加让人感动,引发观众的共鸣。

不得不说,高力强导演不愧是国内最顶级的导演之一,对于剧情的描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在我印象之中,纪录片是最没有看点的,只是可以了解一些事与物。但是高力强居然以插叙的手法,在完全没有破坏《大爱如天》作为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情况下,让剧情更加饱满,处处埋下伏笔,吸引观众的眼球。让剧情不断的反转,动人心弦。让人想要知道接下来的剧情,从而与观众互动,引起共鸣。而且每一个镜头,每一句台词,甚至每一个细节描写都是如此的真实。

作为《大爱如天》的影迷,已经观影多次,每一次观影之后都有着不同的收获,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深入灵魂的感动,不单单是因为林巧稚大夫这个伟大的人,更是因为导演对剧情的把控。让人感悟更深刻,有些人,不仅仅是活过。

第一、剧情中不断穿插的回忆,让剧情更加饱满,也更让人感动。开篇对小时候的回忆,更是让人第一时间了解林大夫为什么对于医学如此的执着

剧情开篇,是一个实习医生在滔滔不绝的给病人讲着病情,也丝毫不管病人是不是听懂了,林大夫来后,打断了他,回到办公室后,林巧稚提醒他,反映病情要准确的对着具体症状,简单扼要的说给患者听。

说完后,林大夫陷入了回忆之中,想起来了小时候,妈妈因为宫颈癌而离世的时候,也许是在实习医生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,也有可能是在想自己坚定的学医的理念。所以林大夫陷入了回忆之中,自己坚定学医的信念,是因为母亲的离世,而自己无能无力,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。那一刻开始,林巧稚大夫就决定了,这一生,她一定要学医。她后来也真的这样做了!

不得不说,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,不仅仅是因为在描写林巧稚这位伟大的人,而在于即便是纪录片,也可以拍的很感动,剧情的流畅的同时,不断的插入一些回忆的片段,让观众对林巧稚大夫认识更深刻的同时,也让剧情发展更加具备吸引力。

第二、乔淑梅的故事,以反转形式的描写,让剧情更具有看点的同时,让观众产生无限的遐想空间,从而让观众产生代入感

说实在的,这一段是看到最揪心的,乔淑梅的来信,不但让林巧稚大夫昼夜难眠,在一定的程度上,也让观众揪心,之前已经生过四胎了,但是都是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,而且全部是都是因为发黄而死。从信的旁白之中,就能感受到对方深深的绝望,已经把林大夫当成了最后的一根救命的稻草了。

林大夫在看完信之后,就有了一定的判断,但是还是以谨慎的态度,让华康医生在看一次,最后二人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,新生儿溶血症,这样的症状,在国内压根没有存活的例子,即便是当时的国外,也是没有的。

尤其是因为林大夫感觉这个孩子她也束手无策,给人希望后让人失望,才是最绝望的。于是林大夫决定婉言的拒绝。这一刻,作为观众的我,真的是十分的揪心。

而林大夫这一边,十五床的高龄产妇有出现问题,主治医师建议直接切除子宫,保护患者生命安全。但是林大夫一句话,让人敬佩不已。

患者那国人?中国人,一个不能生育的中国女人,她面临的将是什么?我没有别的意思,只是希望你以后下诊断的时候,可以慎重考虑

一句话,道出的医生的不易,也难怪这部影片号称医学生必看经典之一,不问其他,就此一句,就够每一个医学生学习一生,受益一生了。

最后林大夫还是没有接受其他医生的建议,帮这位高龄产妇成功产下一子,而且保住了产妇的性命。我原本以为,导演这样的安排,仅仅是为了掩饰之前,林大夫不愿意救助乔淑梅。结果导演直接来了一道反转,这边手术刚做完,林大夫就决定让乔淑梅他们一家来试一试。最后不负众望,林大夫以跨时代的治疗方式,换血疗法,成功拯救了孩子。而且也彻底终结了新生儿溶血症无法存活的历史。

在我看来,这一段描写手法算得上“教科书”级别,插叙、倒叙、反转等多重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,让简单的剧情片变得惊心动魄,淳朴的语言描写,细腻的镜头,让人对林大夫敬佩的时候,又有几分心疼,连续的手术之后,林大夫微微发抖的手,让剧情显得格外真实。引人入胜!

02、人物成长——三个不同阶段的林大夫的心里变化,从愿望到信仰的过程

有人说,有的人,天生就是为了做大事而来。林巧稚这样的人,是菩萨一样的人,她就是菩萨的转世。事实是这样吗?当然不是,林巧稚能有后来的成就,与她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从林大夫的回忆之中了解到,小时候的林巧稚,因为母亲的离世,而想要成为一个医生,小小的愿望在小小的人儿身上发芽生根,开花、结果。

剧情对林巧稚大夫各个时期的成长与转变都表达了出来,尤其是着重于成为妇产科医生以后对患者无时无刻的用心治疗上。所以歪叔决定,从三个时期去说说林大夫是如何成为一代名医的

第一个时期:少年时期,小小的心愿得以发芽,为林巧稚得以学医埋下伏笔

正如前文所述,这部影片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就在于,无时无刻不在埋伏笔,做铺垫,所以剧情吸引人的同时,不会造成前后不搭的情况。

比如少年时期的两段回忆,都为后面林巧稚成为医生做了完美的铺垫。第一个就是母亲的离世,让林巧稚想要成为医生,第二个就是母亲离世之后,林大夫从学堂回去,总是可以遇到父亲,然后在回家的路上,在乡野的田坎上,跟着父亲回家,父亲在前面说这英语,林大夫在后面记着。

这一段为后面林巧稚不顾父亲反对,去考协和大学的时候,为了救同学,导致考试耽误,结果错过了英语考试,但是好在考官发现林大夫英语了得,于是破例让林大夫入学。也为后面林大夫出国学习埋下伏笔。

第二、大学时期,不断的学习进步

也许是进入大学的方式不容易,所以林大夫格外珍惜大学的时光,在林大夫的回忆之中,大学时期的林大夫,总是在翻阅着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籍,如果不是在看书,那林大夫一定是在于同学讨论,或者在于老师请教。也可能是时代的原因,那个时代大学生太难得了。故而我们发现林大夫的大学格外忙碌。但是正是这样忙碌的大学。才让一个依靠申报入学的学生,在毕业的时候以第一医院妇产科。成为了第一医院的中国学生。

正是有这一段的描写,才会与前面的剧情呼应,为什么开篇,所有的病人听到林大夫,都发出感叹,这就是林大夫啊?林大夫的成功不是一天得来的,而是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。

第三个时期临终前的描述,那一声声产钳、产钳、产钳,这是深入灵魂的声音,看到这一段的时候,我没有流泪,而是全身发麻,这是什么样的信仰啊?

在我看来,这个时期的林大夫描写的是最让人心疼,也最让人记忆犹新的。前面的内容,不管是剧情的发展,还是插叙的回忆,或者林大夫对患者如同家人一样的关爱与问候。虽然都很好很好,与观众的互动以及共鸣都是非常好的。

但是在我看来,真正直击灵魂的震撼,是剧情即将结束的时候,林大夫那一声我累了,我要睡一会儿。让人感到的不是遗憾,而是,林大夫,终于可以休息了。

这样淳朴到极致的语言是最动人心的,加上这一句话前面那连续三声的产钳,产钳、快,产钳让人彻底记住一个人的名字,林巧稚!这一段是真实的描写,据说林大夫临终前真的喊着产钳,但是在剧情之中将其表现出来,真的太动人心了,这已经不是为小时的一个愿望,从而献出自己的一生。而是已经上升到了民族信仰,人生信仰的层次上了。

03、文化传承——两代人的交接仪式

在我看来,这部剧还有一个亮点,就是关于文化的传承交接仪式!这一部分的抒写,让剧情更加具有看点,而且让观众不至于留下无限遗憾。

如果剧情就按照生平事迹走,那么无疑太过乏味,于是导演用了各种描述手法以及细节的刻画。让剧情变得饱满而又有看点。但是最后的林大夫的离世,本应该是一种遗憾,为什么前文我会说,林大夫的离世反而是一种欣慰。因为她终于可以休息了。

这是因为,导演在剧情之中加入了一段文化的传承描写。记得开篇的小女孩“念林”吗,她是林大夫接生的,故而取名“念林”,但是他们一家要去西部了,于是找林大夫告别,小念林对林大夫说,我长大了要成为医生,跟您一样的一生。

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段抒情描写,但是后面剧情进入了那个颠倒黑白的十年里,林大夫也不能幸免,她回来后,手臂已经开始渐渐的失去知觉。林大夫开始时不时的揉怀着手臂,而现在的手术,基本上都是开篇那个实习医生在做,他是林大夫带出来的弟子。已经继承了林大夫的衣钵。

但是他不是文化的传递者,真正让人感动的是,在颠倒黑白的十年里,念林回到了北京,当年年仅五岁对着林大夫说,我要成为像你一样的医生的小女孩,终于如林大夫一样成为了医生,在那十年里,念林得到了林大夫细心的指导,以及林大夫一生的回忆。

这是一个时代的轮回,一个时代的文化传递,如当年年少时,励志成为医生的林大夫一样,小小的念林也想要成为医生,而在她的努力下,真的成为了医生。

岁月不止,文化不息,信仰传递!那是两代人之间的文化传递!林大夫毫无遗憾的离开了,传承了林大夫技艺的助理,传承了林大夫意志的小念林,林大夫还有什么遗憾呢?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有什么遗憾呢?

总结一下

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纪录片,所以对于历史的契合度至少高达百分之九十,虽然观影的人数不多,有记载的文字也稀少。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佳作,不仅仅是因为林大夫的伟大,更因为这部影片的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!所以我从影片的描写手法、人物成长的心理变化过程,以及最后让人感动的文化传承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。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到“万婴之母”林巧稚,这样伟大人物不应该被遗忘,这样的伟人我们应该铭记,永不忘却。

看完《大爱如天》,让我对林巧稚大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对上世纪年代的变化也有更深刻的印象,对生命的尊重,对事业的坚定,对信仰的敬佩。

有的人,不仅仅是来过,也不仅仅只是活过!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zctxl.com/cgal/4312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新生儿溶血疾病版权所有

    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