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://www.pfzhiliao.com/yydt/1128.html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讯(通讯员何源熊梦玉)近日,医院新生儿科联合输血科、检验科成功抢救一名出生8小时,诊断母婴RH亚型不合溶血病、重度贫血新生儿,及时进行“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”,使其转危为安,现已康复出院。年4月27日下午,医院新生儿科接到孝昌县妇幼保健院紧急电话,一名出生6小时新生宝宝全身皮肤黄染,患儿系第2胎第2产,其母亲为O型Rh(D)阳性血型,生时脐带有黄染,结合病史及黄疸进展特点,何源副主任医师初步判断其系一例新生儿溶血病,且病情进展迅猛,可能合并严重贫血及胆红素脑病风险。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开启转诊绿色通道,积极与输血科、检验科联系,做好新生儿换血术前准备。下午5时,患儿由当地医护人员护送直达新生儿科病房,此时生后仅8小时的新生宝宝,已经出现精神反应欠佳,全身皮肤苍黄,经皮胆红素高达19mg/dl等急危重征象。入院急查血结果回报:血红蛋白89.00g/L;网织红细胞百分比:30.56%;血清总胆红素.1umol/L;白蛋白33.6g/L;B/A:8.78,Coombs’试验阳性,印证了最初的诊断:新生儿溶血病、重度贫血、重症高胆红素血症、急性胆红素脑病。此时,“新生儿换血术”是最直接且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,能在短时间内将致敏红细胞、抗体、胆红素换出体外,从而阻断或延缓溶血进程,防治胆红素脑病,同时纠正贫血,防止心力衰竭。外周动-静脉同步换血。通讯员供图进一步血型检测回报,又出现了让人意料之外的事情,患儿血型为O型Rh(D)阳性,与其母血型在ABO和Rh(D)抗原一致,理论上发生溶血概率极低,但从病史、临床表现、体格检查到相关实验室检测都支持着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。此时,杨树杰科主任敏锐地提出,患儿血清不规则抗体阳性,极有可能存在临床上非常罕见的因其母RH血型系统中其他亚型(如:E、e、C、c)与患儿不合从而导致的溶血发生,救治的关键点在于换血术中血源的选择与配型是否能够成功。经过输血科董亮副主任及其团队和孝感市中心血站多方的努力,经反复、多次配型终于找到合适的换血血源。随后新生儿科换血团队成员陆续从家中赶到科室,在新生儿科副主任易海英、护士长张萍带领下确定好换血成分、计算出换血量与速度、建立3条外周静脉通道及1条动脉通道、连接输血泵等一项项换血术前准备工作,于21:00点患儿入院4小时左右开始“外周动-静脉同步换血术”,历经2小时的换血治疗,共换出患儿血容量2倍的全血ml,整个换血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,无不良事件发生。术后血红蛋白上升至.00g/L;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下降至6.97%;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.7umol/。在紧急换血治疗同时,对患儿血型系统尚存的未解之谜,在输血科董亮副主任的协同研究下,终于揭开患儿溶血的迷雾,患儿母亲Rh血型为Rh(CCDee),而患儿Rh血型为Rh(CcDEe),由于母血中缺乏Rh(E、c)抗原从而导致溶血发生。为了延续新生儿换血术后良好治疗效果,避免溶血反复和黄疸反弹,新生儿团队制定了一系列后续诊疗方案,包括持续光疗、微量喂养、预防感染、静脉营养、监测胆红素、血常规及各脏器功能指标、神经系统功能评估、头颅MRI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。在新生儿科医护的共同努力下,患儿病情逐渐好转,精神反应、纳奶增强,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消失,住院10天后达临床痊愈出院标准。新生儿家属送来感谢锦旗。通讯员供图结语:目前我国新生儿溶血病中,因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约占85.8%,Rh血型不合溶血病约在14.2%。在Rh系统中,又以母亲Rh(D)阴性(俗称熊猫血)血型发生溶血病最为常见,此病例系由于母亲缺乏Rh其他亚型抗原从而导致溶血发生,较“熊猫血”更为罕见。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进展迅猛,往往胎儿期即发生溶血,导致胎儿水肿、贫血、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。孕产妇通过积极开展相关抗体及不规则抗体检测,能有效预防、降低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发生。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
http://www.zctxl.com/jbjj/44107.html